還記得以前我分享SSD的文章嗎?忘了它吧,然後再來點新的分享

還記得以前我有一篇「什麼是 SLC 與 MLC」的文章嗎?都已經不重要了,因為現在消費市場中,它們幾乎都絕跡了。

其實這樣說也不對,很多小地方都還是看得到 SLC/MLC 的存在,只是角色完全不同了,它可能是以 cache 或 nvram 之類的功能,存在於非常重要但不起眼的關鍵之處。

現在市場的主流是 TLC 及 QLC,其實它們都是 MLC 的一種,只是過去我在寫文時,MLC 還只發展到 2-bit 的階段,現今都已經變成 4-bit 了,所有 2-bit MLC 相較於 SLC 的缺點也放大了指數倍⋯⋯

  • 更慘的寫入壽命(P/E Cycle Limit),造成 TBW(寫入資料總量)砍半再砍半。
  • 更慢的存取速度,到 QLC 的原生存取速度已經比傳統硬碟慢了。
  • 更複雜的控制邏輯(設計上會加上 SLC 當成 cache,讓輕量級用戶感覺不到效能差異)
以上的缺點,已經有很多文章可以參考了,在此我就不再整理細節了。

那麼結論也是很簡單的,我的建議如下:

  • 在規格上不敢公佈自家產品 TBW 參考數據的,不用考慮了,請先跳過。TBW 通常會是保固條件之一,就像很多汽車大廠的保固是「五年或五萬公里內」這樣的說法。
  • 預算夠,請買 MLC 的產品來存放重要資料(還要注意是 2-bit MLC)。這種產品在市面上已經快絕跡了,太貴=賣不動=沒人要進貨=沒人要生產。但幸好還有大廠願意做這類產品來薛凱子滿足有這類需求的消費者。
  • TLC 的產品目前適合你日常使用,反正系統更新、硬體升級大多一年至三年一次大改,你的 TLC SSD 壽命應該都能撐到那時候,到時再買個新的產品來汰換吧,原先的 TLC SSD 就變成備份碟。唯一要注意的是 TLC 顆粒可能是下一個絕跡的產物⋯⋯看各位要不要同時多買一隻來珍藏😅。
  • QLC 的產品適合你放冷資料,那種寫入一次後就不太再去使用的東西(例如?),大量存取時你也不會很介意速度。QLC 缺點很多,但它好歹比傳統硬碟省電不少。
  • 不管是 MLC/TLC/QLC,都不要去碰那些「價格異常便宜」的產品,那些很可能都是用次級顆粒的不祥物,在存取時容易出現錯誤率不穩的情況,一個爆走,突然就變成磚塊了⋯⋯不對,SSD 那體積叫磁磚比較適合。我手上至少累積有八張磚了,其中有四五塊是出自已經跑路的 EZlink,至於其他現在還活著的牌子⋯⋯我不敢透露,免得被吉。
  • 無論如何,備份永遠是最重要的,甚至「備份的備份」也已經變成常識了。
那麼,關於 NVMe 和 SATA 界面的選擇呢?喂,這還需要想嗎??性能、用途、價格、產品定位都不一樣的東西,其實很好判斷的。好吧,萬一真的很難選擇,那就丟銅板猜正反面吧。

最後再送一張圖給大家,說明了高TBW企業級 SSD 的價值:「學妹在門口等你」

這是一顆 3.27PBW 的 TLC SSD 啊!